本报讯(记者 刘嘉豪 特约记者 赵新忠 通讯员 杨静峥)日前,延庆镇小营村村民又收到好消息——该村棚改项目实现宅基地腾退清零,棚改工程按下“加速键”,村民距离回迁上楼又近一步,从“忧居”迈向“宜居”。
小营村、石河营村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项目是目前我区规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重大民生工程。该项目位于城区中心,总占地面积70余公顷,涉及两村人口近4000人。
棚改,一头连着社会民生,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作为北京市棚户区改造计划重点项目,小营村、石河营村棚改于2019年8月重新启动,全面推进,两村棚改呼声甚高。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小营村和石河营村存在房屋建成年限较长、管线老化及道路狭窄等问题。而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瓦片经济”盛行,人员密度大,居住环境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棚改之后,这些问题也将迎刃而解,村民居住环境会更宜居、便利、安全。”小营村党支部书记王伟说。
宅基地清零全面推动了小营村、石河营村棚改项目的进程。目前,两村安置房建设已于5月1日奠基,现场正在进行渣土运输、地勘等相关工作。未来,住宅建设规模将达约26万平方米,包括37栋楼约2900余套住宅。
马桂兰是小营村第一批签署搬迁协议的村民,目前在城里租房居住。“租房都有补贴,我们就等着回迁了。”马桂兰对新生活充满期待,“我们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村里房子多、路又窄,一到冬天大家就担心消防安全,等回迁了,我们就能住上宽敞的楼房了,这都得感谢政府的好政策!”
工程有序推进,村民期待回迁,在整个棚改过程中,作为属地的延庆镇政府则把保障好村民的生活作为首要任务。 刚刚过去的冬天是棚改项目重启后的首个冬天。小营村物业负责人王俊芳每天的工作就是协助施工方做好供暖管线的排查维修。
“我们村是集中供暖,已经搬迁的部分正常施工,还没搬迁的必须保障正常供暖,不能让村里人冻着。”没事的时候,王俊芳就到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家去串门,动员大家早点签约。“早签字就能早上楼,棚改是大好事,咱为啥不支持。”王俊芳总是这样对村民说。最近的几场雨,王俊芳和村“两委”工作人员就忙着疏通街上的下水道,避免雨季道路积水。“等到回迁房建好了,这些问题就再也不用担心了,大伙儿进出都方便。”王俊芳说。
不仅如此,项目施工方还计划成立村民监督组,设立开放日,将两村棚改工程进展向村民公开,回应村民关切,接受村民监督。
棚改承载着村民的希望。站在小营村、石河营村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沙盘前,高楼林立,小区里设置了便利店,周围有商场超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教育和养老机构,一街之隔便是体育公园,绿树成荫,展现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棚改就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民生工程,我们一定大力推进安置房建设,确保施工质量,如期交房,让广大村民早日实现回迁安居梦。”棚改指挥部拆迁办公室负责人闫爱利说。
住有所居是民生“七有”要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区先后实施了南菜园1—5巷、小营村石河营村、南三村等多个棚改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满足群众“七有”要求“五性”需求上持续发力,不断改变棚户区旧貌和人居环境,推进新城建设,让群众从住有所居升级为住有宜居,让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本文来源《延庆报》 如有转载,请注明源自延庆报。